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專任輔導教師教戰守則---第十五篇


守則十五tcpcchen
專輔老師的專業程度,與她對包括學生在內的所有人的尊重成正比;
而與她的學歷或參加多少諮商輔導專業訓練無關。
fannyru
這句話真是當頭棒喝阿!剛開始看到很不舒服,覺得很丟臉,因為感覺好像被罵了!
但又很有道理,想回應又不知道該怎麼說。

過去我一直努力參加諮商輔導訓練,工作坊,努力演練,
將學到的用在我的個案身上,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對“身邊的人”也做到尊重。
在反覆的檢驗自己在諮商過程中是否說得夠好,有沒有同理,
有沒有真誠一致,有沒有積極無條件的尊重的同時,
我從沒想過也要這樣對身邊的人,身邊的每一個人。

那一天聽到督導說一句話,大意是:
為了建立專業的形象,反而是築更多的高牆,反而是高處不勝寒。覺得很有感。



我一直以為,諮商的時候應該要跟日常生活清楚的劃分,這叫做專業界限。
也都說,『回去就要忘記諮商室裡發生的一切,不要把個案帶回家』,『對自己的家人朋友也不要試圖進行諮商,因為這樣界線會混淆』。
這些是以往學習時經常聽到的耳提面命,所以我以為,
諮商時對個案的態度要跟生活中對朋友家人的態度要很不一樣。
因此,我還會故意的減少對好友或家人的同理心,說話直一些,嚴厲一些以作區別。

現在想想真的很可笑,學著學著變成匠了,而且還是技巧不精的匠!
好慚愧,也好生悲哀啊~
tcpcchen
其實應該要悲哀的,是那些無緣聽到正確知見
或者聽到正確知見卻不相信
而仍然堅持自己原先作法的專業人員

如果不能尊重你的學生
就不可能做到好好的傾聽
可能表面上是專心在聽
但其實是當做耳邊風

如果不能好好傾聽
就不會客觀看待學生這個人
就會容易失於偏頗、先入為主
就不可能做到無條件的正向關注

如果做不到這樣
所謂的個案為主或個案中心都是騙人的
即便身為督導的我
也都要時時這樣提醒自己的
tcpcchen
演戲穿的戲服與偽裝的面具
才會在需要的時候穿戴
不需要的時候拿掉

如果諮商治療專業變成是一種戲服或面具
那還不如不要成為這種人
否則每天過著這種精神分裂的生活
遲早自己先瘋掉
vivienkuo
最近跟督導學習
討論的議題一直圍繞在"尊重"上面
從尊重個案,進而延伸為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尊重自己以及尊重他人
因為太過於習以為常,所謂的尊重,往往流於形式
但是,這兩個禮拜以來,發現自己從未好好的想一想
到底什麼是"尊重",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應該展現出什麼樣的行為?
才是真正的尊重呢?

認真思考之後,覺得非常慚愧
發現自己常犯的錯有兩種

第一種是口頭上尊重,但是心理並不尊重
例如在跟他人說話,有時會給予一些建議
當發現對方沒有要接受,或暫時不能接受
心理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有時候還會有不好的想法
類似你現在不聽我的,肯定是要繼續受苦的了
這一個部分,比較容易自己察覺,經過自我提醒,有修正的機會

第二種是自己以為尊重他人,其實根本沒有尊重他人
由於對個案沒有全面的了解,因而產生偏見
就用自己以為對的方式來對待學生
沒有深入評估學生目前的能力以及該學習提升的能力
不能仔細思考怎麼樣的做法,對學生才有長遠的利益
然後還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為學生付出很多
一旦學生沒有依照預期,漸漸進步,就會對學生產生不耐煩的情緒
真的是一整個非常的不尊重
這一個部分,不太容易覺察,需要督導從旁協助,方能看見自己的盲點,才有修正的機會
vivienkuo
甚麼是真正的尊重呢?
答案應該會隨著每個人親身實踐的體驗而有更深入的轉化

目前,對我來說,尊重是甚麼?
那一天,讀到佛經講記上的一段話
上面說,平等布施能得智慧,也就是不管對象如何都應該平等布施
若是為了求對方回報,或是期待被施者感恩
就不是有智慧的布施了,而是布施卻得不到智慧

在國小擔任專輔老師,薪水比行政人員和導師少,工作量大,成就感低
不是一個令人欣羨的職務
但我仍抱著兢兢業業的態度面對著
也一直以為自己對學生的付出是心甘情願無所求的
讀到上面這一段話,突然看見自己以前沒有看到的盲點
發現自己對學生是有所求的,而且要求還很高
雖然沒有說出口,但是心中希望學生按照我付出的努力有相同程度回饋的進步
如果學生沒有進步
我會感到沮喪挫折,接下來就是對學生不耐煩或是發脾氣了
難怪自己雖然付出了很多,結果卻不如預期,還疲累得時時想要打退堂鼓
因為是沒有智慧的布施啊
做再多再久,沒有累積智慧,終究會有垮掉的一天
唯有智慧才能支持我們平順而自在的在輔導這一條路上前行

但是對學生無所求
不能解釋成對學生沒有期待
對學生沒有期待,怎麼做輔導?
至於,應該期待的內容是甚麼?期待的態度又是甚麼樣子?
是身為專輔老師都應該好好思考的
等我想清楚也實際操作過了,再跟大家分享
tcpcchen
對學生無所求
並不是太困難
只要你願意接受中國人「盡人事、聽天命」
或接受佛教經典所說「隨順因緣」的觀念
就可以做得到

只是,「盡人事、聽天命」之後
你會不知道該對學生期待什麼
但是,「隨順因緣」的話
你知道該對學生的期待是
幫助他累積福德與善業
甚至幫助他消除性障與習氣

因此,「盡人事、聽天命」與「隨順因緣」之間
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