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Eating, body and psyche— — 從佛教的觀點談「食」與身體、心理、精神的關係(四)

                                                                                                                                                                                                                       文/陳政雄 


相對於欲界天人所食之甘露等清淨食,人間的摶食,儘管是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對天人而言都是不想一嘗的粗鄙惡食。這道理就好像人類看畜生道眾生,乃至餓鬼道眾生之所食,也是粗鄙惡食不願一嘗的道理是一樣的。畜生道的眾生都以什麼為食,我們從日常生活的接觸、或媒體影片的介紹,都能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因此不難理解畜生之所食,對人類而言乃不清淨食之道理;但是在三界六道之中的餓鬼道眾生,到底又是以什麼為食呢?恐怕就沒有多少人是清楚的了。或許有人會認為,自己三餐吃什麼都自顧不暇了,還管畜生、餓鬼吃什麼嗎?也可能有人會想,知道鬼道眾生以什麼為食,又干自己什麼事呢?對有這種觀念的人而言,不能說他們薄情、沒有同情心或善心,只能說他們對這一些事情,沒有機會聽聞到正確的道理,因此就不覺得與自己相關。但事實上,在輪迴生死的六道眾生中,與人類關係最密切、也是同處一個空間的,就是畜生道與餓鬼道眾生了。這兩道的眾生與人類之間的互相影響,就如同現今大家都知道的「渾沌理論」所探討的現象一般,也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勢態存在,因此如果大家也能夠知道一些真實而正確的道理,對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安適與心理情緒的穩定,也會有正面影響的。


                 在這個年代,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寵物視為自己的小孩、親屬看待,對待他們是呵護有加,因此對這些愛護寵物的人而言,畜生道眾生以什麼為食,自然會是他們關心的重點。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以及環境的變動,現今的人們會將寵物視為自己感情投注與依賴的對象,以彌補在現實環境中情感上的不足。因此就會以自己的經濟能力,提供給寵物奢華的享受,不但是活著的時候,把寵物當作一位貴客來款待、照顧,連寵物死亡之時,也是將其視為親人般來處理其殯葬事務。當然,社會上有更多的人是將牲畜當成低等動物來看待,因此也不會特別在意其生活過得好不好,他們看待動物的死活就如同看待路邊的野花野草一般,是與自己不相干的(註1)。如果他們能不去惡意虐待動物就已經算是善心人士了,平時遇到就隨手丟擲石頭或踢牠一腳,也是很多人相當常見的行為。在經濟條件並不富裕的古代,畜生之所食幾乎就是人們吃剩的飯菜;而現今的寵物之所食,不但是與人類所食齊等,有些寵物之所食則是更甚於某些人類平常的飲食。然而寵物在受用豐盛的摶食之同時,也和人類面臨了同樣的問題,那就是這一些食物對色身的傷害,也是隨著食物的豐盛程度而加劇。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待現今這個年代的寵物,其飼主的愛護之心,反而卻成就了對牠們的傷害,這恐怕也是愛護寵物的飼主們始料所未及的吧!



很多人抱持著一種不正確的觀念,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因此低等的動物就要任憑人類宰殺噉食;或者相信動物是造物主為人類特別提供的糧食,本來就應該將其宰殺以養活人群。但是以佛教的生命觀點來看,畜生道眾生其實也曾是過往劫中的人類眾生,因為造作惡業而淪墮三塗,有許多畜生可能就是自己過去生中的眷屬朋友。在這種狀況之下,怎麼能狠心為了一己的口腹之慾而來食眾生肉呢?在佛教經典《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4中提到: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


                而據傳昔日寒山大士(註2)遊化人間,見一戶民宅娶親,鑼鼓喧天,席開百桌,即以天眼觀之,不禁流淚嘆道:「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楞嚴經》經文也好,流傳的寒山大士偈子也罷,這兩者所要表達的其實就是看似不同的生命之間實際的業報輪迴現象,只是這種六道眾生互為輪迴之真相,是必須從生命的實相觀點來看待時,才有可能讓人相信的。依於這種悲憫眾生而不食其肉所發展出來的素食觀,也在現今以另外一種不同的姿態出現,而慢慢被大眾所接受,那就是:「素食環保救地球」。科學家們以多年來累積的數據資料告訴民眾,肉食所造成的資源浪費與對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才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轉變飲食的觀念。從佛教的觀點而言,食眾生肉的直接影響其實是造作殺業,儘管不是自己所殺,但因為有人食肉的緣故,而讓屠夫們或屠宰場的員工們不斷的造作殺業。當殺業越來越多之後,會引發共業眾生累劫以來所造作之惡業種子現行,於是我們所依存的器世間環境就會產生很多的變化,天災就會不斷的發生而讓生存在其中的眾生受苦受難了。食眾生肉造成資源消耗的環保議題,引發種種種氣候的異象,這其實都只是表面現象而已;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殺業的造作與人類不能捨離肉類摶食美味所增長之欲貪,以及因各種欲貪而引發之其他粗重煩惱,才是讓地球環境產生劇烈變化而無法改善的根本原因,而這種現象恐怕也是大多數的人所難以思議想像的吧!


除了這個部分之外,人類與畜生道眾生之間,也還有其他的關係存在。功利、現實的飼主之所以對寵物好,可能是因為牠乖巧聽話,或者是因為寵物可以役使,或者是因為能作為自己的心靈伴侶,因此而善待牠。除此之外,恐怕就不會想到善待其他動物,或者保護環境中的各種生物,對他個人有何利益可言。從世間法的觀點來理解這種想法,乍看是很合乎現實原則的,但如果從生命實相的觀點來看,這種想法其實並不如理,也就是說不符合生命運作的真實道理;而抱持這種想法的人,其實也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而成了不會盤算、不聰明的人了。大家都知道,你如果對一個人好,對他作財物布施或有恩於他,他必然會對你有所回報(註3)。這個回報可能是物質性的財物,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感激或其他形式的利益;對一個人布施除了有這種現世的回報之外,還有生命實相運作中的另一種回報存在,那就是這一個被你善待、布施的人,在未來世的時空中再與你相遇時,不單是會莫名的對你生起好感,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在財物上、世間利益上回報於你。而且這個時候他對你所作的回報,其數量是遠遠超過過去世你所布施於他的。


當然在未來世相遇的時節,你與對方都不會知道過去的這一段因緣,因為大部分的眾生在生命流轉的過程中,都會有隔陰之迷而無法了知過去世的經歷(註4)。這種受施者回報布施者的現象,其實就是一般人所認知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道理,也是佛教所宣說的「業之因緣果報」的道理。同樣的,你的布施、施恩的對象如果是畜生道眾生的時候,也是會有未來世的果報,並不是像一般人所戲說的「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只是這種回報恐怕要等待相當久遠的時節,被你布施的畜生才有可能回報於你的。關於布施之果報,釋迦牟尼佛就曾經在《優婆塞戒經》卷519 雜品〉中開示過:

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



由經文內容可知,布施給畜生道的眾生,未來世可得百倍的果報。如果你今天走在路上時遇到了一隻狗,而且隨手就拿了一個包子丟給牠,這隻吃了你包子的狗,在未來世的時節中有因緣再遇到你的話,就會以不同的形式酬償你相當於一百個包子價值的財物。因此,即便是素昧平生的螞蟻或家裡的蟑螂老鼠,也都可以是我們布施的對象,更何況如果是廣作無畏施,保護有因緣遇到的有情眾生之性命,那麼未來世的福德與功德就更是無量無邊了。此外,經常作布施的人,心情常常會是快樂滿足的,這是這一世的現世報;而樂於布施的人,未來世除了不愁缺乏財物資材之外,也常常會有好人緣,受他人喜愛,這一些則是未來世的果報。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瞭解,於世間法的摶食之中,不但涉及到個人這一世心理情緒安適的議題,更函蓋了未來世的生命歷程中,身心靈之安隱與否的現象,而這一部分已經不是世間學問所能觸及與探究的了。


參考資料

1.      不同的人會善待動物或虐待動物,所涉及到的因素不是只有教育程度、經濟能力或觀念等問題,而更牽涉到彼此之間過去世的善惡因緣。現今的社會對於動物保護比較積極,基本上是依於人道精神,也還是一種人類的優越感所引生的作為。相較於生命實相看待眾生平等平等,眾生都是自己過去世的眷屬以及眾生都有佛性的認知,仍然有很大的差異。


2.      寒山大士是唐朝僧人,與拾得大師隱居於天台山的國清寺,相傳寒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是普賢菩薩的化身。


3.      當然也會有恩將仇報的人,但這是因為他們之間有宿世複雜的因果關係。布施受善報的因果律是不會變的,但眾生在長久輪迴流轉的過程中,與同一有情所發生過的恩怨情仇,往往極為複雜,因此這種不是常例的狀況,暫將其排除在外而不考慮。


4.      隔陰之迷指的是眾生在生死流轉的過程中,會不記得前一世乃至過往時節中生命歷程所發生過的事情。也就是說,因為這一世與下一世或前一世,是依於不同的五陰而存活,因此每一世不同的五陰就會出生不同的六識心,因此而無法接觸到過往的記憶。由於是間隔了不同的五陰而導致產生了對自己原本生命狀態的迷失,故而稱其為隔陰之迷。譬如有一個人,在過去世是是個男人,而在投胎之後的這一世成為女人身,男人與女人的身體結構不同,生理功能也相異,更不用說那些會受生理特質影響的心理情緒特質或功能,就更是天差地別,這就是「不同的五陰」的意思。而如果過去生是畜生,而這一世投胎為人,那五陰的差異就更大了。我們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從出生以來所累積的記憶,那是因為我們這一世的五陰,雖然也是會有遷流變化,但都還是同一個五陰,因此才能對出生以來的生活經驗作記憶的提取。而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接觸到過去世的記憶,除非他是具有某種程度以上證量的地上菩薩,才不會有這種隔陰現象。